有人问,既然如此容易,为,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没有往生?细思维之,窃以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念佛人不愿往生
并不是每个念佛人皆愿往生。放眼望去,学佛人真为解脱而学的人何其少。作为学问研究的不少,求人天福报的更多,亦有人只徒今世生活少些烦恼而已。
像前两天读某居士的书,书中也提到念佛,但纯粹是以此来作功夫,以消除心中烦恼为目标。往生西方,只字未提,这样的大居士尚且如此,追随他学佛的人更不必说了。诸山长老,大和尚见面无非说些客气话,好一点的说些人天善业。有谁还会讨论解脱生死之法呢?末法式微,足可见矣!
2、不闻弥陀弘愿
善导大师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湮没不传了近千年,开宗立教之本典不在了,净土法门之真义难以显发。后世诸祖师大德多数凭个人之体悟弘传阐明此法,多于众生自力角度解释经义,当代弘净土者更多是如此。或言“一心不乱”方可往生,或言持戒作善得清净心方可往生,或言念佛几百万才可往生。种种立论,不一而足。
弥陀本无施设任何门坎于往生门。但怕众生自设障碍。众生心一有如何如何便不得往生之想,当下便成往生障碍。
昔有一居士,大病后几濒死途,活过来后,面见印光大师说道:“自忖病重之时一不慌张,二不害怕,但就是觉得没有把佛念好。”印光大师当即大声呵斥之:“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汝若存此一念,西方定去不得矣!”今时念佛人中,善根深厚,出离心强,精进勇猛,最后却没得往生者,大半属此情况。自设障碍,且自障障他。
然而观近年有缘闻信善导大师教法之念佛人,诚如善导大师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临终瑞相昭彰,安然往生者,不计其数,面见、耳闻、报导常充于耳目,与前情况迥然大异,足见善导大师教法之可贵。众生何其有幸,欣逢今时慧公上人,净宗法师延续此善导法脉,何可轻之忽之?
3、杂行杂修
此问题最普遍,也最不易察觉,最是令现今人失却往生大益的。因以凡夫情见:修的越多,成就越大,往生也更有把握。殊不知往生乃顺彼佛愿之事,彼佛因地发愿唯令众生称佛名号,乃得往生。称名之外,俱是杂行杂修。多一分杂修之心,往生便多一分不确定性。
善导大师一千多年前就有明示:“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若使专作意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四。”又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警醒行人,还要加另一个“专”字,足见得善导大师对于专修的重视。印光大师赞叹之为“千古不易之铁案”,其来有自。
返观今时之念佛人,触目皆是杂修,甚至有很多人把杂业作为主修,念佛反放一边,真令人痛心疾首,以此行法,若欲往生,直待驴年!反而细观古今多少无智之愚夫愚妇,甚而八哥、猫、狗、猪、鼠、鸡等等动物往生之事,很多殊胜至极。道理何在?此类众生欲杂修亦无力杂修,经也不会念、咒亦不会持、禅修参话头更不必说,然正因这些种种的不会反而得了大便宜,一生专持佛名,顺彼佛愿,安然往生。
处此末法,知识爆炸之时,信息资讯比任何时代都要传播迅速,佛教各宗各派书籍影碟极容易便充斥行人耳目,今时之念佛人每日都在接受异学异见、别解别行之诱惑,一生守志专修,诚然不易!
我认为,有以上几点原因,才导致今天看到的“念佛者多如牛毛,往生者稀如牛角。”的现象。
但以我近年接触的有缘接受善导大师教法的人群中看,往生实在不难,单就南宁市三年之间,我亲自参与送走的有4、5个,耳闻的当不下十几个,甚至很多往生者都是与我有过来往的,他们的往生前的状态,我是很了解的,往生前的行持,我也是知道的。他们多数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相信弥陀的摄取无条件,称念弥陀的名号不夹杂。
也正是看到那么多人在眼前的现身说法,使我愈来愈坚信,净土法门的伟大与善导大师教法的可贵。三年前读净宗法师的书,窥探到善导大师教法的光芒,如同绝境中探到了救命的缆绳,黑暗的长夜突然得到了一盏明灯。身心的欢喜踊跃无以言表,激动、感恩、兴奋、惭愧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真希望天下人都能领受到弥陀的救度。
什么叫至心信乐?怎样才能往生?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往生?这些问题是我学佛前四年一直萦绕在脑间的问题。可以说日日夜夜都在探索。轮回的可怖可畏,无常的日日上演,逼着我要弄明白它们。这些问题绝不是像你上嘴唇碰下嘴唇十几分钟就下了一个定论那么简单。
日本智慧第一的法然上人究心于此几十年,多次阅大藏经,八遍读《观经四帖疏》才在“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一句下彻悟之。上人、师父,无数的念佛人都曾经为此事烦恼过,那种烦恼不是你可以想象的,可以说日日在以泪洗面。出离心不强,无常感不强的人是绝难体会到的。
学佛不能想当然,不能说我觉得如何如何,随便去解释某一段经文,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个字。凡出言必须要有经证,有祖证,有事证。三者缺一即不免造谤法之罪。读上人书,听师父讲法,句句都有出处,句句都有相应的事以相印证,可以说在当代弘法者中极为稀有难得。现代人所谓“称性发挥”的多,但此“性”又远非佛之“性”。
善导大师言:“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净土法门乃“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之法门,比于余法门更是难知难晓?怎可随意以凡夫知见去对“往生不往生”下定见呢?作此事者,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出于胆大。是故,劝君慎莫随口轻言,免造谤法口业。
先说什么是至心信乐?有人把它独立地拿出来,与“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同时作为往生的条件,故而强调要如何的“至心”要如何的“信乐”。产生特定的某种心情,某种体验或某种状态才能得以往生。其实以善导大师——这位净土宗开宗祖师的教法来看都是错误的,如果真是这样,易行道反又成为了难行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达到某种固定的心里感受啊!
况如此说法也会产生另一种弊病:自认为获得了某种信心体验,以为往生决定了,之后便不再去念佛了,最后反而失掉了往生的利益。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至心”即是“真心”。“信”即是信以自力出生死永远无望;“乐”者,乐弥陀救度无条件,极乐圣境乐无穷。这样说有何根据呢?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中<散善义>中说到: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就是“机法两种深信”。“机”是指我们的机,“法”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
上人《第十八愿讲话》中说到:信机才能够舍掉自力,信法就能够归顺他力,所以“至心信乐”中的“信”应该是信这些内容。是承认一种事实。承认事实难道很难吗?承认“中国有个城市叫南宁”,难道还需要一种心情、体验来证明吗?
晓得自己无力出六道,才肯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在阿弥陀佛怀里,才会从内心深处“欲生彼国”,既而落实在“乃至十念”上。故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关系应该是前者导致后者,后者顺承前者。最后的落脚点应在“乃至十念”上,行能摄愿,愿能摄信,信愿最终落实在行上。
故而善导大师最有名的“四十八字释”解释十八愿文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里面干脆舍掉“至心信乐”一句不用,就是使后学者断除一句佛号外还另求其他之心。
法然上人言:“南无阿弥陀佛外,无决定往生之信心,无决定往生之智慧,无决定往生之体验……”亦是此义。
盛世唐朝,弥陀应世,亲自宣讲自己发愿之本意,历代之下,无能匹者。试问大师之后有哪个祖师解释十八愿能如此稳当?如此直接?如此令人心安?
果知上述义理,解决“如何方能往生”便不难矣。往生既凭佛力,便是:“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众生负责念佛,弥陀负责往生。既然往生全凭他力,无丝毫自力而言,那就不存在众生这一边念佛念到如何如何方可往生之问题,阿鼻众生往生自然全托佛力,等觉菩萨往生仍无丝毫自力。同因同果,同成佛道,因即是同一念佛,果即是同一往生。所以才有善导大师言之“五乘齐入报土”,“齐”则无分先后,无有高低。
凡夫信知弥陀本愿不虚,亦愿生彼国土,各随己缘,随分随力的念佛,即被弥陀心光“摄取不舍”,即入弥陀愿海。弥陀名号自会发挥天然本能——牵引行人达成往生之愿。此之过程,简单又简单,平常又平常,端赖弥陀本愿之不简单,弥陀名号之不平常。
如同长江中一块浮木,只要浮木愿意浮在河中水面上,自然有一天会漂入大海,此之过程全是水流之功,无有浮木之力,知此,方知什么叫“易行道”,方知净宗法师说“往生比用手指自己鼻子还容易”的道理。
公众号: zhdhdb ,智慧导航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智慧导航点播系统
购买排寒工具请扫下方二维码,或 直接点这里,也可以加微信zhdhtv转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