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刘力红老师于2024年9月在广西图书馆做的一场主题为“《伤寒论》的时代意义——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 分享内容的文字整理。
何为“伤寒”,这是我今天很想跟大家重点分享的内容,也是要回答这次讲座副标题提出的“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怎样去实现?其重点就落在“伤寒”这两个字上,就是为什么医圣要以“伤寒”来立论?当然有一个依据,是在《素问·热论》里: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所谓“热病”,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发烧这类的疾病,通通地(皆)归为“伤寒”。言下之意,就是把这样一些具有发烧现象的疾病统归为伤寒。如果说“热病”是从现象的角度归纳的,那么“伤寒”就是从病因的角度归纳的。所以这句话很深刻地揭示出,透过热的表象,我们就可以看到它跟寒这个病因的关联。??今天我们在座的,有些家里有小孩的,孩子一发烧,父母就着急了,很多就送到了急诊。尤其你到医院的儿科,特别是在流感高发期,那真是不得了,一发烧,父母就焦虑紧张。
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伤寒论》,没有接受过伤寒的思想,都不知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不知道这个发烧背后的原因跟伤寒有直接的关联。所以我们到医院的结果,往往是吊针,打抗生素,然后再吃布洛芬等等的退烧药。要么抗生素,要么就是抗病毒,找到中医,也得碰运气,因为看到热了,很多人就去清热。
实际上,我们从《伤寒论》的立论,或者从上面提到的《素问·热论》的那句表达,我们就能知道,绝大部分的热,它的背后都有伤寒的因,或者都跟寒有关联。
我们为什么说张仲景了不起,我们的教科书上讲他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所以他为什么能深深地影响近两千年的医学?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什么,或者讲中医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就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全称叫“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浓缩后简称为“辨证论治”。
展开讲,就是通过这个“证”,或者讲现象,去求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现象。然后把这个“因”拿掉,或者改变掉,这个“证”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就消失了。
那么以”热”这个现象而言,我们透过辨证,至少它的大方向我们就知道,它跟“寒”是有关系的。虽然它是热,但因是寒。所以当你把这个寒拿掉,这个热自然就没有了。因为导致这个现象的基础没有了,而这就是我们需要普及的一个认知。
?为什么受寒了会发热?
我们看到热,看到体温升高,普遍都是在现象上着手,去解决这个热,直接去清这个热。甚至用冰块去敷,而冰是寒性,这是不是又制造了一个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中医是不会同意这种做法的。我们可以透过很多方法去解这个寒,比如说可以在发烧的初期,在厨房里用点姜、葱熬成汤,一碗喝下去把寒解了,热自然就退下去了。实际上驱寒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艾灸,发烧39度,在大椎上艾灸,汗一出,寒解了,烧自然就退了。再比如孩子发烧,你用手法在曲池上掐一掐,孩子感觉很疼,一哭,一挣扎就产生热了,寒就退了。为什么受寒了会发热?这是一个机体的本能,就是用热去解寒。烧到一定程度,一出汗,烧自然就退了。
实际上现代医学也很清楚,为什么感冒发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限性”,就是因为这个热实际是机体驱寒的一个手段,我们应该顺这个势。
所以你看《伤寒论》,治疗发热,尤其是在发热的初期阶段,在病没有转变,性质没有变,没有转到阳明的时候,所服的药都属温、热。不明白的人就认为你是火上浇油了,本来已经发烧39度、40度了,还去用麻黄、桂枝,还去用这些热性的药。
但如果你明白了《伤寒论》的原理就知道,必须要这样。因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是一个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因是寒,所以你把这个寒解掉之后,这个热自然就没了。
发热是一个“果”,是由寒这个因造成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当你懂得这个因果关系,你就知道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所以至少我们在这个层面,对《伤寒论》有了这样一层理解后,不管是孩子发烧,还是自己发烧,就不会那么慌张,我们就有很多招儿了。
大家是否看过电视剧《后浪》?
这部剧实际上与以往中医题材的影视作品很不同,过去大家看到的影视剧里的中医很多都是“老中医”的形象。而这部剧名字叫《后浪》,就是一群年轻人。
其中有个情节,孙头头(《后浪》里面的女主角)处理一个小孩发烧,那时她还没有考医师资格,就去厨房里面搞了几包火锅调料,又麻又辣,用水煮了火锅汤。调料都是热性的东西,有桂、姜、花椒、辣椒,一派都是辛热的,如果没有学过《伤寒论》,可能就会认为这很“狗血”,不可能。
但学了《伤寒论》你就会觉得,这是高招儿,厨房里的东西,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只要是寒,用热就可以退寒,就能够降这个体温。
《伤寒论》为什么以“寒”立论?
上面这些是从表层去论,那么我们继续往深层去论。为什么现在很多关注三和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医生们非常强调保暖?我们现在到处都是空调,过去寒多是在冬天,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寒”。今天很多造寒的机器,从“外面”的空调,到“内在”有冰箱,现在伤寒的机会是大大高于从前任何时候的,无处不在伤寒的因素,因而我们要高度重视保暖。
《伤寒论》这部论典从表面来说是治疗热病,但从深层和内在看,它不仅仅用于治疗热病。
今天我们还要简单地谈谈生命。关于生命的组成,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有蛋白质、氨基酸、组织细胞、脂肪等等。但是构成身体70%的是什么?是水,而水是流体。
我们简单来讲,从《黄帝内经》来说,这个身体有“有形”的部分——比如肌肉、骨骼等,还有“非形”的部分——比如气。或者说有固质的部分,也有流质的部分——例如水。
水是显性的流质,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隐性的流质,就是我们说的所谓的“气”,以及我们的能量,都是流动的。身体实际上有这两大块:流动的和不流动的。
那我要问大家一句:决定这个生命的状态、走向,甚至决定这个生命存在(生)还是不存在(死),是由“流动的”决定,还是由“不流动的”决定?
当然是由流动的决定的。
我们说判断一个生命的结束,当流动的不再流动,心电图呈现一根直线,这个生命就结束了。实际上很简单,不复杂。我们简单一点认识这个生命:就是生命的主导、决定,是由流动的这部分决定的。但当流动的不再流动,生命就结束了。当这个流质的流动性变差了,生命就会从正常进入异常状态,简单来讲就是这样。
为什么《金匮要略》里面讲“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流动才有通畅,交通就是流动!如果这点我们清楚了之后就会知道,在我们的感官、直觉或者常识里面,什么因素最会妨碍流质的流动性?
我们以水为例,水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流体,水在冬天的流动性就会变差,会结冰。而冬天一个基本的特性就是寒,所以寒是能够让流动的东西流动性变差的,甚至是不流动的主因,这也是中医所讲“寒凝”的原因。“寒凝”后面再加上“气滞”。“凝”讲的是显性的流质流动障碍了,“滞”则是隐性的流质产生障碍,所以“寒”是能够导致显性和非显性流质障碍的主因。
总之,流质的状态决定了生命的状态!
你从这个层面就知道,从表层来讲,讲的是热病,从里层(底层)来看,“寒”是不是决定及影响生命状态的那个元素?大家看这点重不重要?我们是不是该穿暖一点?我们该不该让这个流质的“凝”和“滞”少一点?所以我们是希望漂亮、美丽、“冻人”,还是希望自己身心都充满活力,由内而外地焕发出这个美呢?
有些人认为,冷一点没什么,“缩一点”就行了。但“缩”这个动作,实际就是寒,寒则紧,紧了之后所有东西都收缩,流动性一定受到束缚和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大事情。
《伤寒论》这部著作从今天来看,最大的时代意义就是要让我们一定明白,“寒”对我们生命体造成的影响,它是很根本的!
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让大家都去当医生,而是当你真正读懂了或理解了生命之后,就自然知道,我们很多很多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伤了寒。
如此你就知道,医圣(张仲景)是开宗明义,他真是大慈大悲,告诉世人,告诉后世该怎样去做。我们该去防这个寒,去保这个暖,才能防患于未然,才会有过好日子的生命基础。
把《伤寒》的思想在生活里用出来
我为什么说“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作为中医,我们首先要把医圣的思想传承下来,当他的思想我们领悟了,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就会真正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真正能护持自己和其他人。我们学习了《伤寒论》,首先就会去指导穿衣。
大家真的不要小看“衣为大药”,这也是我们三和生命学堂的一门课程。为什么我们敢说这个话?因为我们有无数的患者、粉丝,因为上了“衣为大药”这堂课,而大大受益。
把衣服穿好了,很多病就不药而愈。比如以前过敏,把衣服穿好,问题解决了;原来老上火,吃一点东西就上火,衣服穿好,也不上火了。
总之“衣”确确实实是一味“大药”。它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一定要穿暖,暖了就舒服了,暖了整个人就松弛了,就柔和下来了。当然,衣服穿暖和的标准不是“不冷”,而要比不冷还暖,要感觉像在被窝里的一样。
反过来,穿短裤、短裙是凉爽,但你细细去品味这个“凉”,它会让你整个身体处在一个紧的状态。当你穿暖了,才知道怎么从这个紧的状态松下来,缓下来,慢下来。时代的节奏太快,生命跟不上,所以我们需要缓慢下来,穿暖了,就能帮你缓下来。
其次重要的就是饮食。在饮食的“生冷”后面就是“寒凉”,吃生冷,背后就是寒。伤寒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不要吃那些冰的、冻的、生的东西。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把好厨房这个关。饮食太重要了,我们有“三和食养-南山饮食”课程,但是因为线下课容量有限,没办法,需要的各种条件太高,每一期只能容纳二三十人学习,所以报名也是秒没,现在我们就推出了一门饮食线上课——《南山饮食理法入门》(点击了解课程)。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就知道饮食太重要了,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明,确确实实是很了不起的,是祖先里给我们的财富。
怎么样在饮食这块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也就是我们如何充分地把饮食的“性”给转变——把食材真正转变为食品,真正转变成不消耗我们身体能量,能够全方位帮助我们的佳品?实际上就跟《伤寒论》很有关系。
什么会遮障住食材的性对我们的养护?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寒”。
我们讲饮食,“饮”的代表就是水,“食”的代表——南方米饭、北方面。以“饮”为例,水的本性寒,而且水非常寒,所以为什么在《黄帝内经》里讲“太阳寒水”。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经常在喝矿泉水时,肚子喝胀了,口还是渴。按道理说,水喝了很多就不会口渴,但就是因为我们喝的是“生水”,这个寒没有转掉,进而水喝下去,却上不来。
口如何才能不渴?水要能上来成为津液,水下去了上不来,肯定会口渴。那么水如何才能“上来”?《黄帝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因为太阳,因为热,把寒化掉了,所以它才能够蒸腾上来。
无论是水也好,是食物也罢,我们要转它的性,而根本上的一个性,就是“寒性”。寒者热之,用火就能破掉!
我们三和现在就提倡喝“老火水”,就是喝完全没有寒的水,它的气化能力就很好,喝一点口就不渴了,口腔是被滋润的。
大家可以看到,《伤寒》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日常生活都是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的,确确实实这里面蕴含着过好日子的真机!
购买排寒工具请扫下方二维码,或 直接点这里,也可以加微信zhdhtv转帐。
